最近从基辅那边传来一些让人颇感意外的消息。根据俄新社3月26日的报道,乌克兰领导人泽连斯基在接受《时代》杂志访问时,相当坦率地承认当前国家面临的巨大财政压力,直言已经没钱来完全支撑现有规模的军队运转。
他提到,冲突爆发以来,乌克兰军队的规模急剧膨胀,差不多扩大到原来的三倍。这样庞大的军事机器,光是日常维持就需要天文数字般的开销,这对于乌克兰自身的国家预算来说,显然是难以承受之重。光靠自己内部的财政收入,根本无法覆盖如此巨大的军费缺口。
泽连斯基也表达一种期待,他觉得需要制定一个专门的援助计划来解决这个问题,并且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欧洲盟友身上,盼着欧洲国家能够慷慨解囊,提供更多的财政支持。
这种窘境并非空穴来风,看看乌克兰军费这些年的变化就知道。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发布的数据,冲突之前的2013年,乌克兰的军费支出大约是36亿美元,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也只有1.5%,可以说相当有限。
到2022年,这个数字就像坐上火箭,一下子飙升到440亿美元,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猛增到惊人的34%。这还没完,2023年军费开支进一步攀升至648亿美元,占比更是达到37%。虽然2025年的预算草案预计会稍微回落到537亿美元,但这依然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。
军费开支在国家总财政支出中的占比更能说明问题。2022年和2023年,军费分别占据乌克兰财政总支出的50%和58%。这意味着国家超过一半的钱都投向军事领域,其他诸如民生、教育、医疗等方面的投入必然受到严重挤压,普通民众的生活压力可想而知。
为筹集军费,乌克兰政府也是想尽办法。比如在2022年,他们就把向居民征收的战争税税率从1.5%直接提高到5%,期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增加大约34亿美元的财政收入。此外,还有一个更大规模的计划,打算对国内超过3000家国有企业进行大规模压缩和私有化,最终可能只保留大约100家左右的核心国企。这种做法无异于变卖家产,来勉强维持前线的巨大消耗。
谈到外部援助,根据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的统计,从2022年2月冲突爆发到预计的2024年12月31日,欧洲国家承诺向乌克兰提供的各类援助总额达到约1320亿欧元,而美国方面承诺的援助总额约为1140亿欧元。
但细究起来,援助的性质却大不相同。美国的援助中,直接赠送武器装备或者提供无偿资金支持的“赠款”占据较高比例。相比之下,欧洲提供的援助里,有将近九成都是以贷款的形式出现的。
更有美国智库的报告揭示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:美国宣称提供的超过1700亿美元援助中,真正直接用于支持乌克兰各项需求的资金大约只有1060亿美元。并且,在这部分资金中,至少有70%最终又流回美国国内,主要用于向美国的军工企业采购武器和装备。这援助更像是在支持美国自己的国防工业。
欧洲内部对于持续大规模援助乌克兰也并非铁板一块。虽然欧盟层面曾提议设立一个高达1500亿欧元的新贷款机制来继续支持乌克兰,但在具体落实上却遇到阻力。例如在今年3月17日举行的欧盟外长会议上,爱沙尼亚总理卡娅·卡拉斯提出的价值400亿欧元的专项军事援助提议,就遭到包括意大利、西班牙、匈牙利在内的多个成员国的明确反对。
外部援助资金的这些“算计”和潜在的不稳定性,对乌克兰军队的实际运作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。由于欧洲援助多以贷款形式提供,一旦资金流出现问题或者中断,依赖这些资金维持运转的西方援助装备,其维护和保养立刻就会陷入困境。乌克兰每天的战争消耗高达1.2亿欧元,这本身就是个无底洞。
随着2024年美国援助额度的基本耗尽,以及欧洲新援助计划受阻,乌克兰军队在装备维护方面面临的资金缺口正变得越来越大。许多依赖西方技术支持的先进武器系统,可能会因为缺乏零件和维护资金而导致战备完好率下降,影响实际作战效能。
更严峻的是,资金的匮乏严重限制乌克兰军队的作战选择和策略空间。维持目前这样一支庞大的军队进行高强度作战,本身就需要持续稳定的巨额资金投入。尤其是在弹药消耗方面,据估计前线乌军平均每天就要消耗高达7万发炮弹。如果后续资金和弹药补给无法得到保障,乌军可能不得不被迫改变现有的防御策略。
这种捉襟见肘的局面,或许会迫使乌军采取更加保守的战术,比如节约弹药、减少主动出击、甚至可能在部分战线上进行战略收缩以保存实力。欧洲在援乌资金上的犹豫和分歧,无疑是在乌克兰最需要支持的时候,给其战争努力的前景蒙上一层浓重的阴影,确实有点被“摆一道”的感觉。
图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!
